雷锋精神在传承中彰显本色
今年3月5日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雷锋题词57周年。2018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抚顺雷锋纪念馆强调:“雷锋是一个时代的楷模,雷锋精神是永恒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体现……”。
“锦州那个地方出苹果……”。毛泽东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曾高度赞扬辽沈战役期间我军战士不吃老百姓苹果的故事,充分体现出我军始终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孕育出的新时期锦州“苹果精神”同“雷锋精神”一脉相承。
多年来,立足岗位学雷锋在锦州开展的如火如荼,丰富多彩,经久不衰。先后培育和涌现出“我国首批十六名歼击机女飞行员”锻造的“女飞精神”;老兵义务放映队“老兵精神”;1946韦德网站“昊博峰”青年志愿服务精神;以及2018年7月19日涌现出全国“最美大学生”——丁慧;2001年锦州市开展首届十佳学雷锋标兵评选活动;2007年3月锦州评选出首届十大“感动锦州”人物;2010年锦州市开展首届道德模范评选活动。
2012年8月起,锦州市精神文明办联合《锦州晚报》开展了“寻找最美锦州人”活动等。这些学雷锋先进典型和文明示范窗口的不断涌现,始终坚持学雷锋、做雷锋,践行雷锋精神成为锦州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亮丽名片。
2013年锦州世园会期间,万余名志愿者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近年来,通过收集全国各地学雷锋文史资料一百余种近万份,进行深入研究,陆续整理出《雷锋精神在锦州》专题。根据锦州五十多年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特点,结合有关雷锋部分藏品,现一同回顾半个多世纪,雷锋与锦州那难忘的历史瞬间。
一张老照片,发现雷锋曾来锦州:
2014年4月,在整理沈阳雷锋精神传承团团长张秀梅转我的一组《雷锋在辽宁》黑白照片时,当看到一幅雷锋赤臂穿着跨栏背心的老照片,一下吸引住了我的目光。只见照片中的雷锋左侧写着“沈阳军区体运赛于锦留影:60.7.19”字样,不由的让我欣喜不已。“于锦留影”,应该是锦州留影。
1958年11月,雷锋从湖南来到鞍钢支援国家建设。1960年1月8日从鞍钢驻弓长岭建设基地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战士。照片中的他面带笑容,青春阳光的留海发型,身着赤臂跨栏背心,见证了一名运动员,意气奋发即将奔赴赛场的自信和青春阳光。胸前背心上中间两字写着“钢技”,根据字体的大小判断,应该为四个字“鞍钢技工(能)”的字样。引人瞩目的是雷锋左手腕处还戴有一块手表。通过此照可以断定,雷锋作为沈阳军区工程兵部系统的一名解放军战士,当年作为一名运动员的身份来到锦州。
后来在“中国军网”中,搜索到这幅相同老照片,并没说明雷锋此照在锦州留影,而且此照片还有些:。但这张照片却注明“这幅照片的背后雷锋写上了三个字‘赠父亲’。他的父亲是谁?就是堂叔雷明义”。通过这寥寥数字,足以见证雷锋为什么特别喜爱照相等背后的深刻意义,为我们找到了最好的依据。
雷锋不但好学上进,业余时间爱好照相留影,几乎每到一处,都不忘给自己的人生足迹留下最美好的精彩瞬间。因此,不难看出,雷锋在锦州的这张留影,不仅仅是自己最好的纪念,也是给亲朋好友,随时分享、见证自己快乐,成长、进步的身影,最好、最珍贵的礼物。
后来同当时担任雷锋入伍所在班班长,后任雷锋排长,现居沈阳,已年逾七十多的薛三元老班长电话确认。薛老说,作为沈阳军区工程兵部的运动员代表,又是班长,当年陪同雷锋一同来锦州。雷锋参加了双杠,他参加单杠比赛项目。比赛期间,先后在锦州十余天,他同雷锋都获得三级运动员荣誉。
比赛期间,雷锋为自己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可惜薛老也记不清当初在哪个照相馆留下这珍贵的瞬间了。不管如何,今天薛老已为我们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通过这“蛛丝马迹”见证雷锋当年曾亲临锦州,同锦州结下这最初的不解情缘,为锦州留下精彩的一页,为我们留下值得骄傲和自豪的历史瞬间。
在六十年代,辽宁省仅十余个城市,雷锋不仅工作在鞍钢、辽阳,入伍营口,服役抚顺,并利用工作机会,到过铁岭、大连、丹东等地,如今又发现雷锋曾来第八个城市锦州。
辽宁几个大城市,几乎都留下雷锋的足迹,为我们后人留下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锦州八景》雷锋当初曾使用的“日记本”:
根据当时的现有条件,记录日记,是无数人,特别是青年学习,掌握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最好的一种方式。
《雷锋日记》是雷锋在艰苦岁月里,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习,热爱生活,真诚对待本职工作、艰苦奋斗、助人为乐、无私奉献之余,挤时间记录下来的。可谓是工作生活中,特别是入伍后,短暂二十二年青春岁月、不断成长的最好历史见证。今天赏读,仍时刻有一种热血沸腾的感觉,不断激励我们前行。
雷锋从1958年到1962年牺牲前所记录的九本日记,如今都存放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内,供世界各地陆续来的游客参观浏览学习。在展柜的九本日记中,其下侧第五本日记封面上竟然清晰的印着“锦州八景”的字样。
说起“锦州八景”,在老锦州人心中,自然也是一直难以割舍的骄傲情结。经考证,就是“锦州印刷厂”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出品。
2007年12月《党史博览》刊登程世刚《〈雷锋日记〉发行内情》一文中;2011年3月由湖南雷锋纪念馆编著,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盛世珍藏 时代符号——全国雷锋专题收藏展精品荟萃》第30页《光辉足迹》插图;2012年3月由解放军出版社出版,北京董兴喜编著的《榜样雷锋》第62页《雷锋日记》配图;2012年3月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师永刚 刘琼雄 著)出版的《雷锋》(1940—1962)第155页,以上都清晰的看到“锦州八景”字样的日记本,从中得到进一步验证。
雷锋爱好学习,在当时能够使用“锦州印刷厂”出版的日记本,今天看来应该是锦州的一大骄傲,使我们倍感荣耀。
这本日记,有可能是1960年7月19日雷锋来锦州参赛期间购得。
雷锋手持钢枪经典照片拍摄者从锦州走出:
雷锋头戴长耳棉军帽,手握钢枪,昂首挺胸,威武雄壮的彩色军人照,可谓家喻户晓,让人们记住了这位只有22岁青春岁月的解放军战士。
1958年11月至1960年1月,雷锋从家乡湖南望城到鞍钢,参加国家建设。
在鞍钢一年零二个多月时间里,3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5次被评为红旗手,18次被评为标兵,荣获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称号。1959年12月9日,弓长岭《矿报》发表雷锋《我决心应召》的申请书,表达了积极要求参军的坚定决心。
1960年1月8日,他实现了自己的从军梦想。当年11月9日被批准为中国共产党党员。11月23日被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做出授予雷锋“模范共青团员”称号决定。11月27日雷锋荣立二等功,作为立功代表在全团授奖大会上发言。团长吴海山,政委韩万金分别向雷锋颁发二等功奖状和“模范共青团员”奖状,此后,雷锋又荣立过三等功一次,受团、营嘉奖多次。
1960年11月26日,沈阳军区政治部《前进报》在头版、二版整版报道雷锋先进事迹《做毛主席的好战士》一文,由张骏、佟希文、李健羽集体采写;军区政治部主任杜平特为此批示,并为此发表社论《不忘过去 发愤图强》。
当月底,沈阳军区召开学习毛主席著作积极分子会议。为了在民兵中开展学雷锋活动,听说雷锋也来参加,《民兵之友》杂志编辑部决定邀请雷锋写一篇文章,并为他拍摄一张照片,作为封面,这个任务交给周军来完成。
周军虽然不认识雷锋,但到招待所一打听,很快就在招待所一个楼梯口找到了正在清扫卫生的雷锋,说明了有关情况。第二天,雷锋便如约来到沈阳军区政治部北院的编辑部。当编辑部同志请雷锋署上自己的名字准备做锌版时,雷锋提笔认真地写了起来,写了一个又一个,直到编辑部同志满意为止。随后,周军将雷锋带到院内,准备拍张照片。按预想的构思,想把雷锋拍摄成一名光荣而伟大的解放军,并体现出北方战士的形象,要像一尊塑像,给人一种高大、刚毅、庄重的感觉。然而,周军发现雷锋的着装与构想不太一致,根据当时的气候,特别是他戴的那顶亚寒区配发的剪绒帽,与创作意图不协调,好像洗过多次,还有点。雌鹄床淮笃。在旁边配合打光板的美术编辑记者李奎根,急忙将自己的皮毛帽子拿来,给雷锋换上,结果比例适当,出现了预想中的效果。
据周军回忆,当时天气很冷,多次换帽子,又不能戴手套,雷锋却一直耐心密切地配合着,手和脸都冻红了,仍一遍遍地配合着拍摄。为了突出雷锋形象,采用适度仰拍角度,直到拍摄满意为止。
1977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以“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为题,出版发行这张手工着色的彩色合成照片,并征得周军的同意,将原来雷锋背后的小毛松换成黄山上的迎客松。
这张雷锋特写照片,目光仰视左上方,更凸显出雷锋面部的表情,军人的威严、庄重,彰显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工程兵驾驶员、军人那独有的风采。
据查证,周军1949年入伍到驻锦州40军,1958年调到沈阳军区政治部《民兵之友》杂志社任摄影记者,在锦州服役近十年。
在40军期间,曾上过抗美援朝战。钤缭谖墓ね鸥阄杳、画画,主要画布景。回国后在40军做新闻报道工作。他有一部135的徕卡,是从抗美援朝战场上缴获的。他不仅拍摄了雷锋,还拍了很多民兵方面的模范人物。媒体上刊发黄继光妈妈的照片也是周军拍摄的。
周军转业后,在辽宁科技电影制片厂当书记。2006年4月病逝,享年74岁。
雷锋头戴棉帽、手持钢枪的经典照片,是雷锋入伍后,由周军拍摄的。周军是为雷锋拍军装肖像的第一人。
因此,可以说拍摄者周军是从锦州走出去的,他的军旅生涯、成长历程都是在锦州军营度过的。所以说,他是锦州的骄傲。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雷锋在牺牲前,无论是在地方还是入伍到部队,早已是许多人学习的榜样和先进典型人物了。
难怪1963年3月5日前夕,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纷纷为他题词,号召向他学习。
锦州学雷锋出版最早的学习材料:
1963年3月5日,毛泽东主席“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全国迅速掀起学雷锋纪念活动,锦州也以不同形式,陆续开展学雷锋一系列纪念活动。从收集到的有限的当时部分锦州出版的有关书籍、日记本、报刊等藏品中不难看出,锦州早期以不同方式陆续开展了学雷锋系列活动的足迹。
1963年3月,中共锦州市委、市政府等有关部门陆续下发文件倡导开展学雷锋活动。
“共青团锦州市委宣传部”翻印的《深入学习雷锋事迹参考材料之四、之五》,这两份32开22页的小册子,其中内容都选自1963年2月至5月的《中国青年报》刊载的内容,供当时的广大团员青年学习。
虽说没有这套材料的之一、二、三期,但可以确定这套材料应是锦州宣传部门最早开展学雷锋活动的珍贵史料。相信当时其他单位也会出版一些有关学习材料,有待进一步留心收集研究。
锦州学雷锋活动期间出版最早的不同“日记本”:
为更广泛宣传雷锋精神,方便大家日常学习,全国各地印刷厂陆续出版了版式不同,封面、插页分别刊载“伟人题词、雷锋头像”等有关内容的“日记本”。现收集到近四十种“日记本”,其中就有三种内容和封皮不同的“锦州印刷厂”上世纪六十年代出品,分别是1963年9月;1965年2月和1966年8月出版的36开125页“日记本”。精装硬皮和塑皮红色日记本,在今天看来,依然非常的精美。这些,无疑都是当时锦州陆续开展学雷锋活动最好的历史见证,现在自然已成为最珍贵的展示藏品了。
收集的日记本,其他多数都由北京、沈阳、吉林、天津等印刷厂出版。版式基本都为精美的硬皮和红色塑皮30开版本。
受国家领导亲切接见的锦州驻军三个“学雷锋标兵”典型代表: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锦州学雷锋活动始终开展的丰富多彩,陆续涌现出许多先进单位、典型人物。穿梭在锦城大街小巷“有路就有公交车”的客车上,时刻能看到争先给老人、残疾人等让座人的身影。特别是让初到锦州的客人,亲身感受到当地人的热情和温暖。
2001年3月3日《锦州日报》“凌河周末”,刊登了《江主席亲切接见的三个“活雷锋” ——追寻驻锦某部三个“学雷锋标兵”的足迹》。红色醒目标题,从1990年10月29日、1994年9月31日和1996年6月24日三幅图片中,军委主席江泽民分别在抚顺雷锋纪念馆、北京中南海怀仁堂和人民大会堂,接见隶属于驻锦州四十集团军的“雷锋团”政委张怀先、来自全国各条战线的英模代表驻锦某团汽车连战士赵宏光和共青团十四大代表驻锦某工兵团汽车连战士杜振峰。多年来,三名军人坚持立足岗位学雷锋,为“第二故乡”作贡献,他们是锦州驻军的突出先进典型代表,这些对于锦州当地开展学雷锋活动,无疑起到了先锋引领作用。
锦州驻军出最大版军史画册——《墨润旋风——党和国家领导、军队首长、军地书法家题词精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原雷锋生前所在团“雷锋团”归属被称为“旋风部队”的驻锦州原第40集团军,自然这份不解之缘,同锦州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为纪念辽沈胜利暨东北解放60周年。2008年10月,第40集团军军史馆策划《墨润旋风——党和国家领导、军队首长、军地书法家题词精选》(四开版本62页)一书,自1963年以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时任沈阳军区政委的赖传珠、曾绍山政委等18位领导,名家题词、贺词等手迹,自然被收入本画册。目前发现这本画册为军内学习雷锋最大的经典军史画册。
现据抚顺雷锋纪念馆不完全统计,现有政治局常委以上的题词共有18位,包括军队领导人在内的题词早已超过了300位。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哪一位士兵赢得过如此至高无上的荣誉,真是难能可贵的第一士兵。
锦州出最小“英文版”《雷锋日记》:
在收集的六十年代以来全国各地出版的许多学雷锋书籍中,锦州出版的书刊有二十余种。尤其喜欢其中一本64开小册子的“英文版”《雷锋日记》,这本小小的“英文版”《雷锋日记》,由当时工作在“锦州银行”的美国人“罗杰斯”, 工作之余学习雷锋,翻译出版的。在2008年2月拜访他时,特签名赠送的。
这本64开28页的“英文版”小册子,刊登“中英文”对照《雷锋日记》22篇,都是精心节选自雷锋日记中的经典“名段、名句”。这不仅是雷锋二十二年短暂青春岁月最好的记录,更是一个外国人,多年来坚持在锦州立足岗位学雷锋,对雷锋精神寄托着无限情怀,是当时弘扬雷锋精神最好的历史见证。
“吉庆小学”锦州城内最大的雷锋塑像:
始建于1951年的锦州市吉庆小学,如今已近70年的辉煌历史。
最初的校址在站前中央大街的不远处东侧,门口里面的一座雷锋塑像始终引人注目,一直成为这座学校的标志,全校师生始终把雷锋当作心中最好的榜样。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2005年原吉庆小学和铁路小学合并,搬迁到现在铁路小学院内,自然“雷锋塑像”也一起随着校园的变化,驻守在了现在校园内的操场北侧,一米七左右的厚重底座,把雷锋塑像衬托得更加威严、壮观。每天行走在云飞街上的许多人们,只要经过这里,都会很自然的去瞩目在这里的雷锋。相信许多人,特别是从这座学校里的走出去的学生,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一生都会铭记雷锋伴随着校园生活的每一个瞬间,雷锋精神所带来的温暖。
“从善如登”让我们同“巨人”同行:
“从善如登”健身路,是锦州苹果廉政文化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位于锦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生生果园”遗址北山,全长1647米,是一条融健身休闲、观光游览、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登山线路。此健身路突出特点是在沿途沿着设置了365块“与巨人同行”生日石,每块生日石代表一天,在苹果图案上面镌刻了在此日出生的中国或世界名人的名字。登山者在拾级而上时,会对“我的出生日在哪?我与哪位名人同日出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去寻找自己的生日石。也在探寻和自己同日出生的那些名人的伟大贡献与成功历程,引发对人生意义与价值的积极思考。对登山者起到了重要的励志作用。
12月18日为“雷锋”出生纪念石。这块看似不起眼的石碑,但确真实的再现了雷锋在锦州这座英雄的城市,英雄辈出的这片红色故土那熟悉身影和足迹。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登山山顶,即可饱览锦州市区全景,又可远眺渤海潮涌笔架山天桥……对美丽家乡锦州的热爱之情会油然升起!
高度决定视野,角度改变观念,尺度把握人生!“从善如登”,榜样就在身边,路就在脚下!迈开您矫健的脚步吧!相信每次到这里来的人一定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2020年12月18日为雷锋诞辰80周年纪念日。
1960年7月19日,雷锋到锦州,转瞬间,已走过漫长60年,一个甲子的漫长岁月历程。这些不仅是雷锋与锦州最好的历史见证,更是雷锋带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所在工作单位1946韦德网站,自1999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立足岗位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2017年3月16日,我校成立了“红色尖锋”雷锋团,同时还创建了“雷锋文化馆”。我们将永远以雷锋精神为引领,立德树人,做好新时代雷锋精神传承人。